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弘扬教育家精神 感受榜样力量】高瑞霞:以师者匠心育良医,以教学初心筑牢医学人才根基

作者: | 发布时间:2025-10-05 16:29 |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传递榜样力量,学校启动2025年教师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及最美辅导员评选工作,旨在挖掘教育教学一线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励广大教职工以榜样为镜、向先进看齐。

学校官网、官微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 感受榜样力量”专栏,持续聚焦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讲述他们扎根教学科研、深耕育人一线的动人故事,全方位展现内医大教师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

医路耕耘守初心 一片丹心育桃李

基层带教:把“诊室”当“课堂”

埋下医学教育的种子

回溯二十年前的基层医疗一线,资源匮乏的困境与年轻医者经验不足的现实,曾是许多基层医院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高瑞霞老师主动扛起“带教”重担,以匠心培育医疗新生力量,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彼时,从中医“望闻问切”的实操示范,到病历书写的逐字逐句修改,高瑞霞老师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带教工作中。在她带教过的学生记忆里,“高老师改病历像‘挑刺’”是最深刻的印象——她的红笔不仅会圈出文中的错别字,修正不规范的医学术语,更会精准指出“患者主诉未体现关键症状”“鉴别诊断逻辑不清晰” 等核心问题。

“病历是医者的‘第二处方’,写的每一个字都要对患者负责,这是严谨性的第一课。”每当批改完病历,高瑞霞老师总会找到学生逐句分析,耐心讲解背后的医学逻辑与责任意义。正是这份对细节的严苛、对专业的敬畏,让一批又一批年轻医者在基层成长起来,也让 “严谨行医、对患者负责” 的理念,成为他们从医路上的“指南针”。 她认为,基层带教是“接地气”的教育,更是责任传递。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患者需要”。带教不是“教知识点”,而是教“怎么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带头人:以“全局视野”推动学科建设的“破局与升级”

高瑞霞老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以来,带领皮肤科逐步发展壮大,开设了病房,成立了皮肤病美容中心,开展了皮外科、激光治疗、非药物疗法等多项新业务、新技术,科室的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在学科发展中,她始终将“理念先行”放在首位。并明确要求科室中医医生坚守“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核心原则,同时积极鼓励西医临床医生参与“西学中”培训,力求让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懂中医、会中医、用中医”。为夯实理念基础,她还推动科室建立每周定期专题讲座制度,让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思维在交流中深入人心。

学科建设的“硬实力”同样是她发力的重点。在她的统筹下,皮肤科新建皮肤外科门诊处置室等 5 个功能诊室,针对性创建瘢痕等 3 个专病门诊,精准对接患者需求;同时储备白疕病等 4 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建立多个临床路径,且路径完成率稳定在 95% 以上,以标准化、规范化诊疗提升科室服务质量。

作为中医传承的践行者,高瑞霞老师尤其重视中医传统技能的培训与落地。她牵头开展普通针刺、火针等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专项培训,通过“理论讲解 + 实操演练 + 案例教学”的三维模式,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操作规范与核心技巧,真正提升运用传统中医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中焕发新生。此外,她还多次走进内蒙古电视台、电台、呼和浩特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通过专题讲座普及中医皮肤诊疗知识,让中医智慧惠及更多群众。

高瑞霞老师认为,学科带头人的“教”,是既要领路,更要铺路,既要有理念,更要有平台。以前带教是“帮一个是一个”,现在要想“怎么让更多医生会带教、带好教”,比个人的“单兵作战”更有力量。

硕士生导师:在“传道授业”中点亮“人才之光”

如今的高瑞霞老师,身兼学校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住培责任导师、师承指导老师及西学中专业、进修人员指导老师等多重身份。无论角色如何转变,她对学生成长的重视始终未变 ——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专属“成长档案”,细致记录其“临床优势、科研短板、职业倾向”,从“带教重点”的精准定位到“课题方向”的科学规划,均实现 “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让每颗医学新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多年来,这份用心浇灌出丰硕成果:她累计指导培养8名研究生、15名师承学生、300余名住培医师,接收10余名进修医师;带领科室积极承办继续教育工作,将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思路、特色中医治疗技术、名老中医经典方略系统梳理成教案,搬上讲台倾囊相授,让优质中医教学资源惠及更多医者。在科研领域,她同样深耕不辍,发表论文20余篇、论著3部,获专利3项,主持或参与课题6项,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项目、自治区卫健委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科研实力为教学与临床赋能。

“医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事业,医学教育更是薪火相传的责任。”高瑞霞常这样感慨。在她心中,硕导的“教”,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传递“医者的魂”。“培养硕士,不是培养‘论文作者’,而是培养能解决临床问题、有温度的高层次医者。” 这既是她对医学教育的执着坚守,更是医者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注脚。

稿件来源 :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乳业开发区

邮编:010110

版权所有:内蒙古医科大学        蒙ICP备1700084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