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诺奖领航——内蒙古医科大学2025年医学跨学科学术讲坛闪耀北疆

作者: | 发布时间:2025-09-26 21:13 | 浏览次数:

9月26日,内蒙古医科大学成功举办“2025年医学跨学科学术讲坛”。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杨玉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张立新、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农牧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二级调研员祁慧、自治区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赵翔辉以及我校党政领导、各附属医院、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本次讲坛。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贾永峰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晨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在“健康中国”战略与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新阶段,内蒙古医科大学有幸搭建这场医学跨学科对话平台,就是要以开放包容之姿,把诺贝尔奖的尖端智慧、把各国科学家的前沿洞察,转化为祖国北疆人民健康福祉的“金钥匙”。学校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自治区医学创新中心建设,为打造祖国北疆医学科技高地贡献内医大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杨玉春同志,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张立新同志分别为此次讲坛致辞。

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杨玉春同志致辞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张立新同志致辞

本次讲坛特邀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Thomas C. Südhof教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Sarah Spencer教授,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Francesca Cirulli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强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孙坚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研究员6位海内外顶尖学者作主旨报告,共同奉献了一场跨学科、跨国界、跨模态的学术盛宴。

专家报告环节由张晨校长主持。

Thomas C. Südhof教授率先开讲,他以《对突触形成的分子层面解析》为题作报告。Thomas及其团队发现了Neurexins分子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影响突触传递,揭示了突触功能异常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团队进一步通过基因修饰模型发现,Neurexins的可变剪接在脑的不同区域调节不同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表现出区域特异性和分子特异性,同时,Latrophilins-2(Lphn2)在海马CA1区调节突触数量,作为突触后目标识别分子,控制内嗅皮层与CA1区的突触数目。

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刘强作题为《表观遗传调控异常——脑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的报告,刘强教授团队发现,载脂蛋白E(ApoE)通过抑制神经元的胆固醇合成,导致乙酰辅酶A积累,增加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影响基因表达。同时发现,衰老和AD大脑中谷氨酸tRNA片段异常累积相关,导致线粒体蛋白翻译受损和内嵴结构破坏,抑制谷氨酸合成,加速认知衰退。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Sarah Spencer教授分享了《青少年感染SARS-CoV-2病毒对长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来自啮齿动物模型的证据》,Sarah Spencer教授团队在幼年雄性大鼠中抑制ACE2会导致持久的脑部及行为方面的不良后果,而在成年大鼠中并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推断这可能是由于海马体中抑制性输出的减少有关,这种减少会使得神经元活动增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孙坚原研究员带来以《癫痫患者皮层曲张血管处儿茶酚胺量子释放的病理性改变》为题的报告。研究团队利用快速电化学检测技术,其实验直接观测到单个突触在高频刺激下的递质释放衰减过程,并量化了囊泡耗竭与再生之间的动力学参数。研究有助于解释感知适应、注意力切换等认知功能背后的神经机制。

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Francesca Cirulli教授以《母体所承受的压力因素会通过引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以性别特异性方式干扰大脑的正常发育》为题,报告了孕期的严重焦虑会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胎盘屏障通透性增加,造成胎儿脑部促炎因子和抗氧化防御升高,进而增加日后患有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且女性对于压力等因素的敏感性更高。

最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研究员在《大动物疾病模型创制和生物医学应用》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建猪等大动物模型,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机制探索,同时期待未来异种移植会成为解决器官供体短缺的重要手段。

每场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六位专家逐一耐心解答,气氛热烈。

互动交流

内蒙古医科大学将以此次学术讲坛为契机,持续汇聚全球顶尖智慧,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奋力打造祖国北疆医学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高地,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稿件来源 :科研处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乳业开发区

邮编:010110

版权所有:内蒙古医科大学        蒙ICP备1700084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