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传递榜样力量,学校启动2025年教师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及最美辅导员评选工作,旨在挖掘教育教学一线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励广大教职工以榜样为镜、向先进看齐。
学校官网、官微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 感受榜样力量”专栏,持续聚焦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讲述他们扎根教学科研、深耕育人一线的动人故事,全方位展现内医大教师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

不忘教育使命,深化教学改革
自2019年起,王利老师带领团队紧密结合免疫学课程特点与新医科培养目标,全面推动教学内容改革,首次将专业思政元素系统融入课程整合与创新思维培养,多维度对接新医科建设需求。通过引入丰富的专业思政案例,对免疫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与实践转型,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赋能”转变。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免疫学发展脉络与知识本源,加强创新与开拓思维训练,培育学生勇于挑战、乐于探索、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素养。《医学免疫学》《免疫学进展与实验技术》先后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及思政示范课程。
坚守科研初心,致力创新发展
王利老师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肝损伤炎症机制及民族药活性成分研究。近年来,团队系统揭示了肝脏无菌性炎症的发生机制,发现经典蒙药复方红花清肝十三味丸具有显著抑制趋化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了其抗炎机理。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匠心育人:以热忱点燃求知火种
李舒扬老师始终践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理念。从初登讲台时的勤练教师基本功到十年如一日深夜备课的坚守,她以严谨的态度打磨教学。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情差异,她反复推敲教学案例,甚至为列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而斟酌良久,只为学生能“方便理解、深刻领会”。这种“满血状态”源于她作为党员教师的责任感——从不懈怠,用课堂魅力赢得“最受学生欢迎奖”,也以扎实功底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自治区教学竞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她主持、参与多项教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1篇。参编教材1部,著作2部。
润物无声:思政融入专业课堂
作为自治区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李舒扬老师深谙“课程思政”要义。她摒弃生硬说教,通过梳理教材、整合案例,将家国情怀、医德传承融入知识点。例如,在骨伤专业教学中,她结合中医辨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大医精诚”的深层内涵;穿插古代医家故事,激发学生“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这种“如盐入水”的思政融入,使她在第四届全区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更让课堂成为培育“有温度的中医人”的摇篮。
躬身实践:以行动诠释师者担当
李舒扬老师的足迹不仅限于讲台。作为工会分会主席,她将职工急难愁盼记挂心间,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所在工会连年获评“优秀分工会”。作为班主任,深夜陪学生急诊就医;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科学普及健康知识,获评校级“优秀指导教师”。从“师德先进个人”到“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背后是她无愧于心的坚守。她认为,“平凡教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壮举,却用日夜坚守浇灌出满园花朵。”

埋头苦干,用心做好教学服务管理
娜琴老师承担着蒙医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安排、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实践教学、学籍学历管理、信息维护等日常工作中,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她都会以认真、细致、负责的态度,协调解决师生们的困难和问题,总是理解和包容师生的急切心情,总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同身受地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及时帮助蒙医药学院百余名未毕业学生答疑解惑,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学习考试情况,及时反复通知重修申报和考试相关事宜,确保他们能够正常毕业。
言传身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娜琴老师始终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自工作以来,一直主讲《蒙药药剂学与加工学》和《蒙药制剂学》课程。因两门课程都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涉及市场商品、科学技术以及课程内容本身,本着提升自身学识与教学内容,不断学习关注学科前沿内容与技术,主持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自工作以来,无论是在教育管理服务还是教书育人,娜琴老师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许,连续5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这些评价和荣誉也始终激励着她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警醒自己时刻要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不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秉烛照前路,躬身树楷模
在教育的沃土上,杨慧兰老师始终深信“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她以坚定的信念和炽热的情怀,把崇高的师德作为职业灵魂,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熔铸进每一堂课、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援手中。
在杨慧兰老师心中,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呵护心灵、点燃希望。她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学生信赖的“心灵导师”。办公室里,常有她与学生促膝长谈的身影;校园活动中,她精心策划团队游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增进情谊。遇到因家庭变故陷入困境的学生,她资助生活费用。曾经,一名学生因突发疾病而面临辍学,杨慧兰老师多方协调,为其争取到学业帮扶,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多年来,她用温暖与担当,为无数学生驱散阴霾,让他们重燃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在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深耕育桃李,躬行促成长
杨慧兰老师始终扎根教学一线,从青年教师到学科骨干,主讲多门核心课程,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教学风格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胆地将“三明治”教学法融入专业课。在课堂上,她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和项目实践中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实操性。凭借对教学的深入钻研和不懈探索,她收获了多项荣誉:2025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2005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荣誉背后,是她对课堂品质永无止境的追求。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内蒙古医科大学MPA案例大赛一等奖、“以例促学,畅通管理”卫生管理学院本科生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

以体育人守初心,匠心育人铸品格
从教32载,姚海霞老师始终坚守体育教学一线,为筑牢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的梦想根基,注入着体育教育的坚实力量。教学实践中,她坚守“以体育人”的教育初心,将运动技能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领紧密相融——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的默契配合中感悟责任担当,在突破运动极限的咬牙坚持中领悟奋斗真谛,在公平竞争的规则框架下树立敬畏意识。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强健体魄的同时,收获意志的锤炼与人格的完善,真正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目标。除常规教学外,姚海霞老师还承担着体育保健课教学任务,选课学生多为因伤、残、病、弱等健康问题,无法参与正常体育课的体育弱势群体。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她倾注了更多耐心与关爱:讲解动作时放慢语速、示范要领时放大细节、个别指导时俯身倾听。更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设计低强度有氧运动,以改善体质;组织小组互动游戏,以帮他们打开心扉......在她的引导下,曾经因身体弱势而自卑的学生,逐渐在运动技能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在微小的进步中收获成就感,不仅自信心显著增强,社交能力也得到提升,真正能够正视自我、拥抱生活。
研教相长结硕果,服务社会显担当
姚海霞老师在深耕课堂教学的同时,坚持“研教相长”原则,在体育科研领域不断突破,用学术创新为教育与健康事业赋能。近年来,她主持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撰规划教材1部、自编教材1部、专著3部。其中,专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教学实践》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她主持的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以“体医结合”模式为肥胖大学生及亚健康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研究成果“减肥运动干预对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走出校园,姚海霞老师积极践行体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多年来,她致力于冰雪运动的推广工作,为“三亿人上冰雪”的国家体育战略做出积极贡献。作为资深裁判,她多次执裁省级、国家级专业赛事,严谨公正的风格让她屡屡获评“优秀裁判员”称号。这份专业与担当让她站上了国际舞台——北京2022冬奥会赛场。在工作中,姚海霞老师秉承内医大品格,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助力赛事顺利运行,她所在团队荣获“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从校园操场到冬奥赛场,从课堂教学到科研一线,姚海霞老师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体育教育者”的双重使命——既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用科研与实践为体教融合、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未来,她仍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继续在体育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与奉献。
稿件来源 :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